德国总理默茨还未访华,柏林却抢先上演了一出“政治碰瓷”大戏。由德国军方主导、政府配合的“红海激光事件”,本想为默茨的对华谈判增加筹码,却在真相曝光后沦为国际社会的笑料。
事情的起因,是德国政府突然抛出的一则“重磅指控”。几天前,德国外交部高调宣称,东大军方在红海区域用激光设备“瞄准”了一架德国飞机,并称这种行为“极具危险性”“完全不可接受”。紧接着,德国外交部紧急召见东大驻德大使,摆出一副“受害者”姿态,试图在国际舆论场坐实东大的“罪名”。
但稍加推敲,这场指控就露出了致命破绽。
首先是“涉事飞机”的身份存疑。根据多方信息核实,德国口中的“被瞄准飞机”并非正规军用航空器,而是由民航飞行员驾驶的民用飞机。更关键的是,这架飞机当时正参与欧洲多国联合发起的“盾牌行动”,负责红海航线的护航任务。这就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:民用飞机为何会深度参与军事性质的护航行动?结合红海局势——这里既是国际航运要道,也是美西方与也门胡塞武装对峙的热点区域——这架“民用机”的真实任务恐怕不简单。有分析指出,其极有可能搭载了军方人员或侦察设备,本质上是一架“伪装的间谍飞机”,借民用身份规避国际规则约束,刺探区域军事动态。
其次是“事发地点”的时空错位。东大海军编队当时正在亚丁湾执行常态化护航任务,这一行动自2008年启动以来已持续15年,累计为超过7000艘中外船只提供保护,其中包括大量德国、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商船。亚丁湾与红海虽地理相近,但东大护航编队的活动范围有明确界定,且全程公开透明,接受国际社会监督。德国声称“在红海遭东大激光瞄准”,却无法解释为何东大军舰会“跨越”数百公里,在非任务区域对一架民用飞机采取行动。这种“地点对不上”的指控,更像是预先写好的剧本,只是忽略了最基本的地理常识。
最讽刺的是德国政府的“表演节奏”。从抛出指控到召见大使,整个过程一气呵成,仿佛生怕错过了某个“舆论窗口期”。但这种急切反而暴露了心虚——若真有确凿证据,为何不公布飞机航线、事发坐标、激光照射的技术参数?反而在国际媒体追问下支支吾吾,最终只能用“感受到危险”这种主观表述搪塞。这种“指控无实据、追责赶时间”的操作,让不少国际观察家直言:“德国这是把国际社会当傻子。”
面对德国的无端挑衅,东大的回应只用了三句话,却字字千钧,既戳破了谎言,也划出了底线。
第一句,直指事实核心:“所谓东大军方用激光瞄准德国飞机,与事实完全不符。”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暗藏逻辑闭环——东大军舰在亚丁湾,德国飞机在红海;东大执行护航任务有公开记录,德国飞机的“军事任务民用化”却疑点重重。若德国坚持“被瞄准”,那唯一的可能就是德国飞机擅自闯入了东大护航编队的活动区域。这就把问题抛回给了德国:到底是东大“危险操作”,还是德国飞机“越界挑事”?答案不言而喻。
第二句,揭露动机本质:“东大军队从未开机使用激光设备,德国的说法纯属捏造,目的是诋毁东大。”这句话不仅是否认,更点出了西方惯用的“抹黑套路”。近年来,从美国炒作“东大激光武器威胁”,到加拿大声称“军机遭东大战机拦截”,类似的无中生有屡见不鲜。这些指控的共同点是:拿不出实证,却擅长利用西方媒体霸权制造舆论。但这一次,德国选错了对象——东大在亚丁湾的护航行动有数十个国家的商船见证,红海周边国家也对区域动态了如指掌,想靠一句谎言抹黑东大军队的形象,显然是打错了算盘。
第三句,兼顾警告与克制:“希望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尊重事实,多沟通,避免局势升级。”这句话既给了德国台阶,也释放了清晰信号:东大不惹事,但绝不怕事。若德国愿意纠正错误,中德军事关系仍有转圜余地;若执意挑衅,东大也有足够的能力捍卫自身利益。这种“硬气不失分寸”的态度,正是东大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成熟表现——既不被对方的节奏带偏,也不放弃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可能。
近年来,东大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行动赢得了全球认可,累计为超过3000艘外国船只提供保护,其中包括德国、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商船。许多船长在接受采访时直言:“看到东大军舰的五星红旗,就觉得安全了。”这种实打实的贡献,让德国的抹黑显得格外苍白。
德国为何要在默茨访华前上演这出闹剧?
从国际层面看,德国正陷入“战略焦虑”。作为欧洲经济龙头,德国在俄乌冲突、能源危机中损失惨重,急需要通过加强与东大的合作缓解压力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东大连续第7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,双边贸易额达2180亿欧元,德国从东大进口的机电产品、新能源设备等,直接关系到其制造业复苏。但另一方面,德国又受美国裹挟,在“印太战略”“对华脱钩”等问题上不得不配合西方阵营,试图通过“示强”换取美国的“谅解”。这种“既想赚钱又想站队”的心态,导致其在对华政策上反复摇摆。
从国内层面看,德国军方与政府存在明显分歧。默茨政府急于通过访华稳定中德经贸关系,为德国企业争取市场;但德国国防部却受冷战思维影响,视东大为“系统性对手”,试图通过制造“东大威胁论”扩大军费预算、提升军方话语权。此次“激光事件”,更像是军方给默茨的“下马威”——若能借舆论向东大施压,既能彰显军方“存在感”,也能为政府谈判“增加筹码”。可惜,这步棋走得太急,反而暴露了内部的不协调。
随着东大国际影响力提升,西方惯用的“规则制定权”正受到挑战。最典型的例子是,中东地区越来越多的外国船只开始悬挂东大国旗——从霍尔木兹海峡到曼德海峡,不少商船坦言,挂五星红旗能有效降低被袭击的风险。这种“五星红旗=安全保障”的认知,并非源于武力威慑,而是源于东大在中东的公正立场:不搞阵营对抗,不干涉内政,只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合作促进地区发展。当东大用实际行动赢得尊重时,西方某些势力却试图用谎言维持霸权,这种反差本身就说明了问题。
某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持霸权,已到了不惜编造谎言的地步;也让德国不得不思考,到底是跟随美国搞对抗,还是基于自身利益与东大合作。赤角认为,在全球化时代,靠“碰瓷”刷存在感的国家,最终只会碰一鼻子灰。
东大军队在亚丁湾的护航仍在继续,五星红旗在国际航线上的分量越来越重。这不是靠挑衅得来的,而是靠日复一日的责任与担当。德国若想真正赢得尊重,与其在访华前耍小聪明,不如脚踏实地正视事实——毕竟,国际舞台上的较量,最终拼的不是演技,而是实力与信誉。